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思政教育 > 正文

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述评

2020年07月29日 16:52 点击:

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述评

作者:本站原创 时间:2008-01-04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大学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面对这样的现实,国家致力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成果显著。

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生活方式积极健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当今的大学生,依然是奋发向上的一代。

“我相信,文明行为会主导校园”

调查显示,在对“在无人监管时随意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利用网络和手机发布不负责任的信息”、“沉溺于网络”等13种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不文明行为持反对态度。

“在图书馆安静的阅览室里,手机铃声时不时地响起,还有人窃窃私语。极个别同学把图书馆杂志的里页撕掉,新书被折腾得惨不忍睹……”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学生刘波这样描述校园里曾经的不文明行为。

在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校园文明教育活动之后,大学校园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学校在青青的草坪边设了一些亲切的标语牌,提醒大家不要践踏草坪。宿舍的楼道里也挂了清新可爱的提示,告诉大家要保持卫生,保证良好秩序。还有的学校在水龙头边挂上牌子,告诉学生现在全球的水资源状况,在食堂贴上一些小漫画和标语,提醒大家自觉排队。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硕士生辛超说:“校园路上干干净净,很少见到纸屑和果皮。自习室里也安静了许多,现在很少在教室里看到吃早餐的现象,同学们都自觉关闭手机。我相信,文明行为会主导校园的文化,校园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和精神面貌的不断提升,与近年来国家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是分不开的。”北京大学学工部副部长马化祥表示,“文明不止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开展这两项教育活动,能够在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启发大学生对其行为举止进行自我规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

“人无信不立,我不能失信于国家”

“还有像我一样等着贷款的大学生,还有很多的贫困地区等着大家的关注和帮助。人无信不立,我决定提前还款,不能失信于国家,失信于银行。”河南中医学院05级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王一硕斩钉截铁地承诺。

国家助学贷款让王一硕从一个打工仔幸运地踏入大学门槛。2005年12月15日对王一硕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他用浸透着自己汗水的钱,归还了26770元的助学贷款,成为当时河南省在校大学生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第一人。那时,离贷款到期还有10个多月。王一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诚信作为个人对公共行为的基本规范,是衡量现代公民人格是否健康的基本指标,是公民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滚动调查结果显示,92.8%的学生赞同“诚信受益”,91.1%的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86.7%的学生认为“贫困的经历也是一种人生财富”。这些数据都突出地说明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较高认同,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上海市委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我们把诚信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中公民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教育学生,诚信不仅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规范个体行为的强大动力,是引导个人处理公共事务、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规范。

“大学生活让我学会了独立与坚强”

如今的大学生面对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成才愿望,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在回答“您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什么”时,“诚信等良好的品质”(36.4%)、“个人能力”(24.8%)、“自强不息努力奋斗”(22.7%)排在前三位。

大一暑假,为了赚够下学期的生活费,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王亚丽搭公交,从镇江城南到城北,再从城北回到城南,每天两个来回做家教。4年大学生活,她在奔波和苦读中充实地度过。

“军训时,膝盖痛得我无法走路,我没有哭;暑假时,整栋宿舍楼只有我一个人,形影相吊,我没有哭;生活费少到只能吃馒头时,我更不会哭”,毕业典礼上,当校领导把毕业证、学位证、江苏大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在她手中时,王亚丽感慨万分:“4年的大学生活,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强。”

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大三学生齐彦艳说:“优秀的青年人应该时刻感受时代的脉搏,不断完善自我,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肩负起历史使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荣辱观,都可能潜移默化为大学生成功的支撑力。创建和谐社会需要这样的道德标准,而这样的道德路标,也为学生们指明了通往快乐和成功的路。中国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投身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支援地方教育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学生们将济困助学的爱心接力棒一届届地传递下来,8年多资助贫困高中生近200名,在造就他人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梁家峰欣喜地说,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着明确的自我规划和人生设计,他们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和各种专业实习,积极进取、独立自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向着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年来,各高校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为大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多数学生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高校有关工作的满意度持续上升,在对本校工作的评价中,所有可比选项的满意度都高于2006年,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施的配备”等满意度都超过70%。

就业:好政策春风化雨

进入7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来自广东的北京交通大学应届毕业生张春福,在计算机学院教师于亚光的帮助下,去年9月就找到了国际软件工程师的岗位,早早吃下“定心丸”。

学生参加面试没有合适的正装,人文学院副教授南玉霞将自己的衣服借给学生:一个学生由于到外地面试,错过了村官的报名时间,南玉霞又帮他跟学院协调,她已经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人。

北京交大的这种“全员化”就业新机制,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各学院的院领导都联系一个毕业班级,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就业基地建设方面,将学生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结合,促使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生择业、企业考核录用环节的结合,为毕业生择业开拓畅通的渠道。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的背景下,各高校有关部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满腔热情、细心周到地为毕业生提供各项就业服务。

中山大学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与当地科技园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低租、免租等优惠政策,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创业项目被批准进入基地。中南大学给贫困毕业生开辟求职“直通车”,就业服务全免费,组织专场招聘会。上海理工大学成立就业促进会,免费为企业提供招聘场地、网络信息服务等,已吸纳企业会员50多家,超过半数已签约成为学校就业实习基地。

高校在就业中推行就业服务理念,采取可行激励措施,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提供周到热情的帮助,这些都是让学生对学校工作满意度上升的主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结合他们关心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解决,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

心理:巧干预积极引导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的重要因素。

在日前举行的清华大学第十届心理健康活动上记者了解到,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等8门心理方面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2006年选课人数已达2400余人,学校去年还举办了心理讲座74场,覆盖学生26000余人次。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探索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一些学校的院系通过党团委、学生工作处和辅导员等多种渠道,走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有的学校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周向辅导员汇报,发现问题直接以电话形式上报,开通网上“生命热线”,24小时提供紧急救助。在很多高校,教师还利用互联网开设了学生心理咨询热线,使难以面对面进行的交流变得自然通畅。

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随便找个学生问问,都知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所在地。作为全国率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之一,首师大已将心理教育网络的建设细分为开放式的校、院、系、班和宿舍五级,有多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教育和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宁表示,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说明大学生的认识、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关爱和尊重以及知识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回避隐藏的心理问题,学生们关注学校的工作,能够感受到学校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这使心理危机的发现和干预变得比以往容易。

资助:献真情抚慰心灵

知识改变命运。解决好贫困学生学习、生活问题,是教育扶贫的重大举措。中央多次强调,政府为贫困学子解忧责无旁贷。各高校也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各种具有针对性、富有操作性的做法纷纷出台,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西南交通大学立足于“发展性资助”的理念,资助工作不仅保障每一名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让贫困生通过资助获得个人发展的经费和机会。清华大学2006年实行新的资助体系,使资助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为特困学生解决全部学费和住宿费,并通过大幅度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让每一个贫困生都有机会获得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98%的受资助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给予“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评价。

人生有涯而恩情无边。许多高校贫困学生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奋发成才,自强不息,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楷模。

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徐伟从冰窟中将3名落水儿童安全救出,虽是贫困学生,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在逆境中锤炼意志、陶冶情操,用一颗火热的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江苏大学学生朱恩波在学校的资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获得了免试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但他选择了“保留学籍”,报名加入了2006年西部志愿者计划,成为众多去西部服务的志愿者之一。

清华大学学工部部长杜汇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真情融入,注重实效,这些是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原因。在看到满意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找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着力点,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