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健委员培训资料二
如 何 当 好 心 健 委 员
一、包印学院心健委员的工作职责
1、积极参加院心理健康中心的例会(两周一次,每周星期四晚)和培训。
2、通过寝室心理信息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每周按时上交“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报告单”。
3、发现班级有明显的心理异常状况应及时向学工组汇报
4、积极配合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及其他活动,
5、配合学校、学院开展心理普查和问卷调查。
6、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辅导室)接受心理咨询,负责向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同学的表现,以便加强对接受咨询的同学跟踪及反馈。
7、认真组织好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内容和时间由心理健康中心统一通知部署)
8、督促班级同学开展“班级日志”活动
9、写好学期工作总结和其他开展的各项相关心理健康活动的总结上交院心理健康中心
10、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如何安慰人——心理沟通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安慰,还会使对方更加伤心。因此,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1、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2、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3、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当他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你的陪伴,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过来的。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在这同时也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
在大学里,常会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不外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填报比较盲目;被所填报的专业录取,但实际情况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去甚远;志愿服从调配,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无奈;受各方面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丧失了信心。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擅处理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各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很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自理和适应能力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学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衣服、被子请人洗。
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学校里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在家里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个人前途不确定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逐渐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如果说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还比较理想化的话,现在他们都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途。师哥师姐们的就业情况,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感情问题
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8至24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同学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毁容等违法行为。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上的困难和不幸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交往退缩,有的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一旦再受到打击,如他人的讽刺嘲笑、学习成绩不好、失恋等就会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另外,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和意外,如重病、致残、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