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心理健康 > 正文

2008年包装与印刷学院心健委员培训材料一

2020年07月29日 16:35 点击:

2008年包装与印刷学院心健委员培训材料一

作者: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03

心健委员培训材料一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自觉提高健康水平

一、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心理健康

心理正常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不健康: ⇒严重心理问题

⇒部分可疑神经症

→变态人格

心理不正常 →神 经 症

⇒①无自知力

→精神分裂症 ⇒②言谈、思维、行为异常等

常识性的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如:友人对你讲:“我是国际巡回大使,主管世界所有国家的军政大事,我昨天从纽约回来,明天飞往莫斯科,找俄国总统普京。”

如:你见到一个人披头散发,满脸泥垢,满街乱跑。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如:一个人终日低头少语,行动缓慢,与人交往十分吃力,对生活悲观失望等。或者,一个人彻夜不眠,时而唱歌。时而跳舞,语言兴奋。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如:一个人怕与他人的眼光相对,为此而不敢见人。

又如:由于一个人的耳朵比别人大一些,不许别人摸耳朵,认为摸耳朵就是讽刺他。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当你接到骚扰电话,又找不到被骚扰的理由时,那一定是对方精神出问题了。

心理学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如幻觉、妄想(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些都是我们评判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所谓“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如: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这就是不一致的表现。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一旦形成,便就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容易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了异常。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足以使他们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二、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命不好”、“运气不好”、“处境不佳”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令人高兴的事,相反的,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倒霉的事。于是乎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这样的人应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入进行自我教育,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在茫茫的宇宙中,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就象电光那样短暂易逝。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热爱它。让人的一生具有价值,具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大众作出无限的贡献,闪烁出绚丽的光芒。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青春的鲜花如此美丽,活在世上真是一种幸福。

2、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及寿命的长短。孔子曰:“仁者寿。”就说明了人的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乐观;要乐观,莫过于乐善好施。古人还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也明确指出有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快乐的心态;有快乐的心态,才可能健康长寿。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证明了:道德高尚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帮助人,扶持人,爱护人,援救人,人们会投桃报李,给以热情地回报。爱人者,人便爱之;助人者,人必助之;敬人者,人亦敬之。这种良性的反馈,必然使人产生欣慰,受到鼓舞,使人愉快,获得欢乐,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正如古人所说:“善者善,祛病而得后福。”

因此,我们应在生活中要讲究道德修养,勤于付出,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多做好事,这样可以使我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获得欢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期的中学生,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要想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名利。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整天处心积虑,挖空心思,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必然会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大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争先进,创一流。另一方面,不计较功名得失,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淡于名利,知足常乐。有了这样的名利观,就不会因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个人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心理平衡了,身心自然也就健康了。

4、培养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读书学习能使人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懂得人生的真谛,使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正确地对待名利,正确地对待人生和前途,始终斗志昂扬,乐观向上。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一种痛苦、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不感兴趣。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习。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有些中学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悲观厌世,道德伦丧,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自我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三、放松磁带